Sunday, February 28, 2010

大炮围城

台湾的近代史教科书里,把孙中山描写成伟大的完人。电影《十月围城》里,一群义士为了保护这位伟人而牺牲生命,换取那历史性的一小时。实际上,电影情节发生的1906年,孙可能还不值得清廷这么大费周章。

孙中山,名文,字载之,号逸仙。在欧美,以号行,即英文“Sun Yat-sen”。1897年流亡日本时,化名‘中山樵’,即后人称孙中山之由来。1895年,兴中会在香港成立,会长是杨衢云,孙是秘书。第一次起义失败后,孙被清廷通缉,遭港英当局驱逐出境,武昌起义成功前一直流亡海外。据统计,1894-1911年间,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。孙有份参与策划的有十次,皆失败。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,起初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。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(今翻译为丹佛),朋友的餐厅打工赚钱度日,对革命事并不知情,所以孙中山说:“武昌之功,乃成于意外”。

孙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,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。然而因革命无功,实力薄弱,亦有人不服。章太炎(炳麟)公开评道:“孙文论功不如黄兴,论才不如宋教仁,论德不如汪精卫。”汪精卫烈士出身,洁身自爱,不贪财不好色,未沦为汉奸前,道德服众。而孙桃色纠纷不断,之前募款亦有帐目不清之嫌。虽章与孙有隙,评论未必无凭。民国期间孙又绰号‘孙大炮’,讥其善空谈,无实际。最主要的还是军权实力无法抗衡,所以没几个月,孙的临时大总统就由袁世凯接任。

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身亡,袁世凯有嫌疑,却无实证。当时黄兴,蔡锷等皆主张依司法解决。孙却不顾党内外反对,不理客观形势,悍然发动了“二次革命”企图以武力推翻袁。仓促上阵的武装行动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了,孙中山再次亡命日本。1914年,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,发表讨袁宣言。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,要按手模宣誓;黄兴等不肯就范,孙黄最终以决裂收场,黄兴出走美国。袁则解散国会,废除约法,1916年干脆称帝。至此革命成果荡然无存,中国人民长期苦难之序幕。袁之野心当然是主因,然孙之刚愎无智未尝没有部分责任。

袁称帝导致众叛情离,1916年6月6日郁郁而终。中国政局已经失序,乱象丛生。1917年有张勋复辟的闹剧,十二日后就被北洋军阀段祺瑞镇压。孙在广州号召北伐“三次革命”,然而依然实力不足,政令不行,狼狈不堪。幸得粤军将领陈炯明支持方得立足。北洋政府在1918年选出徐世昌为大总统。而孙于1921年4月在广州被推选为非常大总统,中国此时南北分裂。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,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,他亦将同时下野,为和平统一铺路。1922年6月2日,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内部巨大的压力之下,宣布辞职。次日6月3日,蔡元培、胡适、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,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,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政治宣言。孙因为企图独揽军权,加上执意武力北伐的主张,早已与陈炯明不和。这次遭到舆论讨伐,加上军事压力,居然异想天开,通过报纸,向陈炯明摊牌以武力威胁宣布:“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,他若不服命令,我就以武力压服他。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(讲大话),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,不是用实心弹,而是用开花弹,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,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。”(《华字日报》1922年6月14日)(后来《申报》在1922年6月19日亦有报导,内容大致一样。)6月16日凌晨,粤军围攻总统府,孙大炮登上永丰舰,撤出广州,史称“六一六事变”。离府的孙在16日、17日两次用海军大炮炮轰广州城,平民死伤百人以上,当年中英文报纸都以大标题报导。后来官方都说陈炯明叛变,没提到孙大炮炮轰平民。孙未曾实现下野之诺言。

1923年1月16日,陈炯明被拥护孙中山的联军击败,退守东江。孙同年2月21日回广州,这次不再称大总统,而是设立大元帅府,任大元帅。1924年1月在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,所以后来中共称孙为革命先行者。孙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,蒋介石以手握军权势力崛起。蒋统一中国后,1930年代抗日期间,大力宣传孙的贡献为精神号召。金陵汪精卫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。因此孙中山成为近代史上罕见的各方推崇的目标,圆成其生前未有的完美形象。

No comments: